山寨版权成为BAT业务国际化难以逾越的门槛

2015-04-21 10:52

     从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远走海外,除了在国际市场上更易融资外,它们大都隐含着一个更大的志愿:国际化。但是,财大气粗、体量硕大的BAT尚且难以让自己的主业在海外攻城拔寨,其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更是举步维艰。
 
     以前,我们常常感叹美国互联网巨头难以迈过中国的门槛,但今天,我们蓦然清醒,中国的门槛不仅外人难迈,自己的互联网公司也被困在门槛内。
 
     昨天,有报道说百度在3月中旬关闭了运营达7年之久的日本搜索服务。报道还指出,似乎无人注意到百度日语搜索服务的关闭,媒体也没有报道,这从一方面表明百度日本搜索引擎并不成功。
 
     百度李彦宏是较早形成国际化视野的中国互联网领袖之一。早在2006年下半年,李彦宏就开始国际化征程——出走日本。当时,他认为这是一个必须的选择:“走向国际化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走出去,如果我们不走出去,市场迟早在中国也会丧失。一个企业如果在一个市场表现出来,在其他的市场表现不出来,说明企业健康是有问题的。”
 
     现在看来,李彦宏一语成籖。但是,遭受健康问题困扰的并不只有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同样如此。
 
     抛开对外收购和投资入股的资本运作话题,单纯从主要业务方面来讲,阿里巴巴是BAT中最为国际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它赖以发家的B2B业务就是以外贸电商为基础,据说美国、英国和印度是阿里的前3大海外市场。但是,B2B业务在阿里电商体系中的权重,远低于我们动辄提起天猫、淘宝和支付宝。而这3项主业的国际化之旅,并不比百度在日本的表现强。民间海外代购业务的勃发,即反证了淘宝在海外市场的“不举”。在腾讯方面,将海外用户发展到1亿后,微信(WeChat)的国际化征尘也似乎不了了之。并且,在被视为主流市场的欧美和日本,那里的主流社交工具是Whatsapp和Line的天下。
 
     从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远走海外,除了在国际市场上更易融资外,它们大都隐含着一个更大的志愿:国际化。但是,财大气粗、体量硕大的BAT尚且难以让自己的主业在海外攻城拔寨,其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更是举步维艰。
 
     那么,我们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难道雅虎、eBay和亚马逊等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水土不服,复制在了海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身上?
 
     当然不是如此。水土不服的问题只可以让一根筋的外国人折腰,讲究入乡随俗,到哪个山头唱哪首歌的中国人,却是遇上了其他大麻烦。
 
     从有互联网产业伊始,中国互联网公司一直摆脱不了抄袭、恶性竞争和版权问题的纠缠。有意思的是,这3大硬伤恰好一一指向了决定中国互联网格局的BAT三巨头:腾讯不择手段的山寨和抄袭,百度金钱开道的竞价排名,阿里巴巴久治不绝的假货现象。这些现阶段只能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的竞争模式,到了法律监管无处不在的海外市场,自然会寸步难行。
 
     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成功走向海外,在异域市场摆出自己的主业招牌,那么,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形象,将不再被贴上“价格战”的标签,而是真实地凭着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来满足外国用户的需求,这才是中国互联网强国的象征。否则,表面国际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旧是赚取中国网民的钱,养肥了境外投资客。
 
      但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业务国际化的起点从哪里开始,这需要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等人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