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汉口沿江大道武汉关至卢沟桥繁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路边寸土寸金的广告位,展示着武汉21件驰名商标,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向市民集中展示驰名商标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是武汉工商部门凝聚力量推进品牌建设的缩影。
2006年夏天,武广对面的中山公园大门旁,一家以“良心的品质、便利的铺子”为宗旨的的门店开门营业,这家小店叫“良品铺子”。通过品牌培育经营、精细化管理的快速拉动,如今已是满地开花,企业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专业品牌连锁公司,这是武汉工商部门扶持本土品牌做大做强的“武汉样本”。
从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到企业主动、市场拉动,“四大动能”助推品牌建设风生水起:武汉商标年注册量一年突破两万件,创历史最高记录;拥有72件驰名商标,52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全国首创的品牌微故事网络大赛引起强烈反响……
从品牌引导、扶持培育,到维护品牌、品牌富农,“四轮驱动”商标战略持续发力,一个个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在汉落地生根,武汉正发挥着“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政策优势,稳步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部品牌之都”目标。
品牌引导:打造百年老店 树立名标意识
企业品牌建设,一度成为大武汉商业崛起的瓶颈:曾经的武汉,平均11.29户拥有1件注册商标,低于全国10户1件的平均水平。繁华的商业中心,竟没有在全国能拿得出手的著名商标。打破瓶颈,刻不容缓。2011年,武汉市政府出台促进“商标战略”的政策,引导本土企业把品牌做大做强,提升产品价值和城市影响力。
“对使用多年而未注册商标的企业,我们主动上门宣传注册商标的意义作用,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对有一定知名度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行业的市场主体,我们扶持培育他们打造驰名商标。”武汉市工商局商标处负责人表示。
如何引导企业进一步挖掘品牌背后的价值?武汉市工商局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推出全国首创的2015品牌微故事网络大赛,200余家企业品牌分别通过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参与活动,与网友进行全方位互动,再加上人民网首页的黄金入口,整个活动关注度很高,形成“亿粉”共同关注武汉品牌的局面。
韩梅是人福医药集团企业文化部员工,她一说起“人福医药”这四个字,脸上就洋溢着幸福和骄傲。这家企业,如今正朝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努力,成为医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目前,人福医药已经拥有集团“太空人”图形商标、宜昌人福“瑞捷”、百年康鑫药业“百年康鑫”、新疆维吾尔药业“葫芦形”商标四枚驰名商标。
人福医药尝到了品牌的甜头之后,更加重视品牌的维护和建设。在2015首届武汉品牌微故事网络大赛上,韩梅代表人福医药第一个参赛,她说:“品牌就是需要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大缩短了企业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让更多老百姓对本土品牌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这样的大赛,能将本土品牌拧成一股绳,让别人都了解‘武汉造’,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扶持培育:建立驰名商标培育库 提供保姆式服务
品牌建设带来的红利,正日益明显。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在投标中,因为是驰名商标而获加分,顺利获得了与“华为技术公司”的合同。“东风”、“黄鹤楼”、“九州通”等3个驰名商标,入选胡润研究院“2014中国品牌榜”;“长飞”入选“中国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十强”;“卓尔控股公司”被评为“中国服务业企业100强”。
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个“贴身马拉松长跑”: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标品牌,武汉依托优势产业,适时调整驰名商标培育库:2014年,有106家企业被列为驰名商标培育对象,获得了工商部门重点培育,实行“双向联络员、三级联动培育、跟踪服务”的梯队工作制。通过实地走访、查看新入库驰名商标培育企业经营状况,指导培育对象制定商标战略发展规划,对企业在申报驰名商标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帮扶。
扶持知名企业,武汉工商苦练服务功夫。今年6月,武汉市工商局领导走访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了解该公司创建驰名商标情况,并对企业商标国际注册、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走访一线企业,帮助解决商标管理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是一项创新服务的举措。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企业共提出商标难题383个,工商干部共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272条。
扶持培育企业,呼声最高的就是融资问题。武汉工商部门在深入调研之后,主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联手市知识产权局指导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搭建商标权质押贷款“一站式”服务平台。2012年,驰名商标企业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获汉口银行贷款1亿元,成为湖北省首例破亿元商标权质押贷款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商标权质押21笔,融资金额达4.892亿元。
武汉工商持续发力,品牌建设突飞猛进:去年全市商标注册申请达到22334件,同比增长30.36%,是历年来注册量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达到81102件,同比增长14.12%;到去年底,全市784651户市场主体,平均9.22户拥有一件注册商标。
维护品牌:打击商标侵权 开展“订单”式打假
打造品牌不易,维护品牌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品牌刚刚站稳,积累了一定的信誉和人气,马上就会出现大量仿冒产品。如近年在江城崛起的新一代名小吃“周黑鸭”便深受仿冒之苦,众多假冒“周黑鸭”诸如“川味周黑鸭”、“太子周黑鸭”、“武汉周黑鸭”、“凋黑鸭”、“周里甲鸟”等“李鬼”门店一度出现。曾经,武昌火车站十几家假冒周黑鸭扎堆,查处后却屡禁不止。武汉工商随后开展专项打击,24小时派人现场监督,附近三家正宗周黑鸭在20天内,总计净利润达到132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61%。
武汉工商开展“订单”式打假,对于“傍名牌”的现象予以坚决打击,先后开展了打击侵犯“飞鹤”、假冒“小米”手机、假冒名酒、销售侵犯涉外商标“LV”、“CELINE”、“LOEWE”等专用权的案件。 武汉工商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协作破解网络商标侵权监管难题。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武汉工商共依据新《商标法》办理商标侵权案件247件,案值997.15万元,罚没款375.92万元。
一手是贴身服务,一手是严格管理。“武汉工商部门始终坚持服务与管理两手抓,努力营造创业创新、做大做强的良好营商氛围。”武汉市工商局局长高丹彦说,武汉工商将持续发力实施商标战略,鼓励企业与个人申请注册商标,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升武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全国辐射力。
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助农业经济“抱团”发展
武汉2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副产品汇集在一起,可以做一桌代表武汉最高水平的“舌尖上的武汉”:市民既可以品尝“洪山菜苔”、“黄陂芦笋”、“蔡甸藜蒿”、“脉地湾萝卜”等青菜,也可以大啖“黄陂黄牛”、“喜鹊湖螃蟹”、“蔡甸沉湖胖头鱼”等大菜。
以前的洪山菜苔,只是作为历史传统产品流存于世。2004年,经过工商部门引导,洪山菜苔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鄂·洪山菜苔”商标,实行了原产地红线保护。小小一根菜苔,如何聚集成一个产业?在工商部门指导下,洪山菜苔实行企业、合作社、生产示范基地申报机制,统一设计洪山菜苔的包装;统一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标识;统一提供洪山菜苔种子;统一制作包装和包装袋;统一最低收购保护价,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产业聚集,有力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武汉各地积极举办螃蟹节、莲藕节、芦笋节、蘑菇节、洪山菜苔节等特色农业会节,还组织参加中博会、农博会等会展。数据显示:“鄂·洪山菜苔”被注册为地理标标志商标后,实行标准化生产,单价上涨400%,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蔡甸莲藕”总产值占蔡甸区农业总产值的18%;“黄陂芦笋”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芦笋基地。
田间地头农产品,牵动工商人的心。武汉市工商局开展“百名干部走百户树百标”活动,深入了解辖区特色农产品种类、规模、商标注册使用情况等,建立农产品企业商标基本情况台账,将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作为帮扶重点,指导其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
如何通过扶持商标品牌,推动武汉品牌经济发展,推动武汉产品向武汉品牌转变?高丹彦表示,武汉工商将继续加大扶持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挥驰名商标企业“领头雁”作用,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将商标品牌打造成新常态下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