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形战机、洲际导弹、空中预警机,到先进坦克、航空母舰、新型战舰,再到“军转民”的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军工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步伐加快,不仅使国防工业摆脱了“跟跑”的局面,也使一些民用技术领域受益匪浅。回顾刚刚过去的“八一”建军节,这些不断发展的新变化,在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靠创新构筑实力
在诸多先进的高技术军事装备中,被称为“空中指挥所”的预警机,是现代国防和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1990年海湾战争以来,其在实战中的作用更为凸显,对于我国自主研制预警机来说,任务尤为迫切。
“在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战争面前,没有先进的技术,一切就无从谈起。”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心中,始终有一个强国梦。在合作项目搁浅,没有任何经验和资料的情况下,作为总设计师的王小谟带领研发团队,不顾自己年近七旬高龄,斗严寒,冒酷暑,奋战在试验现场。2006年,在预警机试验最为关键的时刻,王小谟突然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他又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一俟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返回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历经10年时间,王小谟与研发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预警机“空警2000”的预警系统,填补了我国预警机的空白,也使我国国防实现了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其中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拥有发明专利近30件,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军事装备之一。当“空警2000”出现在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典礼上时,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感叹道: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比美国的“E-3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在军工科研领域,这样可歌可泣的科研功臣数不胜数。作为军事特种舰船“心脏”的发动机,一直制约着我国舰艇行业技术发展。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金东寒临危授命,将自己从事专业30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研发团队分享,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为中国特种舰船提供了“中国心”,填补了中国新型特种舰船的空白。“心中有个技术创新梦,更有强国的责任。”金东寒一直这样说。
“军转民”助推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军转民”先进技术知识产权运用的影子,正是由国防科技单位提供的这些知识产权的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当摩天大楼、高层设施成为城市的“标配”,消防灭火成为了一个新出现的世界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运用了导弹的部分技术专利,自主研发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日前通过技术鉴定,取得了“投弹式高层建筑干粉消防车”的产品资质。液力变速器新技术,是油气田动力设备技术中的“新贵”,由国内某军工科研单位院研制的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技术,利用了国防技术专利,实现了专利转化,克服了传统齿轮变速器的功率“上限”弱点,也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双变一体行星式液力变速器,打破了国外在油气田领域的技术封锁。
类似案例逐年增多,不胜枚举。近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首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共118个项目,含专利600余件。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军转民”近15年来的优秀成果,也已由双方共同编纂为《军用技术推广专项成果汇编》公开发行。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国防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军转民’技术知识产权运用,可以推动民用领域的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均表示。(知识产权报 作者 赵建国)